“学院派”下海,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掀起怎样的创新浪潮?
黄旭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抱着“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跃上生产线创造价值”的产业情怀,毅然走向创业之路,带领团队攻坚国内鲜有涉足的磁驱柔性传输系统。如今,团队不仅让这项技术在国产化道路上“跑”了起来,更为中国高端制造带来了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硬核方案”。
技术破冰
2020年12月,南京迅传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传智能”)成立。不过,直至2022年11月,公司才组建起全职团队,真正步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我很早就明确了创业方向——磁驱柔性传输系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集中精力打磨技术路线,从底层算法、电机设计到驱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一步步夯实基础。”黄旭珍坦言。
作为团队的技术核心,黄旭珍于2012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种电机及电磁装置专家李立毅教授。毕业后,她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从事直线电机与驱动控制系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黄旭珍察觉到传统皮带和链式传输线的局限:精度低、速度有限、噪音大,更缺乏柔性调整能力。2019年,她在一次国际工业展上看到国外企业已经开始运用直线电机传输技术,她断定“这是工业化生产的未来趋势”,而这正是她深耕已久的领域。
按照黄旭珍的构想,磁驱柔性传输系统的核心原理与轨道交通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电磁力精准驱动载具在轨道上可控行进。但是,它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轨道不再是固定不变的“铁轨”,而是可灵活调整走向的智能路径,每一辆运送物料的小车都可独立运行、互不干扰;它具备显著的高效性,运行速度远胜于传统摩擦式传输方式,物料流转效率大幅提升;它能实现柔性生产,无需重新铺设硬件,只要通过软件指令调整运行逻辑,整条产线就能够在不同型号的产品生产之间快速切换,极大地响应了现代制造业对“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模式的需求。
随着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团队也逐步组建完成,并且研发进展一路突进:2023年,团队成功研制出首台工程样机;2024年初,第一代产品正式面世。
这一刻,技术的光芒终于越出实验室的窗沿,照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
实战淬炼
走进迅传智能的调试装配车间,一个个动子正在环形轨道上高速穿梭,它们时而加速、暂停、转向,仿佛有一支无形的指挥棒在精准操控。
黄旭珍解释:动子可以理解为“快递小车”,负责运送原材料、零件或成品等“包裹”。轨道下方埋藏着名为“定子”的关键部件,它既是充电线圈,也是通信基站。整个系统的“大脑”是中控MES平台,当这名“生产指挥官”发出运输指令,“快递小车”会立即“接单”,沿轨道疾驰运输。在行进过程中,小车每经过一个通信基站,便自动完成一次信息交互,实时上报自身位置与运行状态。
如此一来,物理世界的物料流转与数字世界的实时数据实现了精准同步与深度互动,形成一套精准、智能、可视的产线物流系统,而这背后,是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坚、持续验证与迭代优化。
2024年5月,迅传智能迎来一次“大考”:江苏某知名企业提出,在其元器件产线上运行磁驱柔性传输系统,并且该产线产品将直接交付终端客户使用。
企业做出这一决定,是希望跳出“实验室循环”——只有在实际生产中检验,产品才能真正达到交付标准。尽管前期双方已在实验环境中完成多轮测试,但真实的生产现场往往不可预知,这也让迅传智能压力骤增。
当时,迅传智能5名核心员工进驻客户生产现场。黄旭珍清楚地记得,客户的核心零部件首次上线,系统通信模块却突然出现信号接收不稳的问题。
整个团队立刻投入紧急排查,他们逐段检测线路、逐个模块反复验证,历经四天,最终锁定问题根源:原有产线拆除过程中,被遗漏的电源线意外搭接在金属壳体上,形成电流干扰,导致通信异常。
棘手的是,该干扰烧毁了分段之间的通信硬件。团队不得不“临危创新”:绕过物理连接限制,通过控制器层实现信号中转。这意味着,团队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重构通信架构,近乎重写整个软件系统。
那一夜,车间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与调试指令声持续不断。在彻夜未眠的奋战后,次日清晨,新通信流程一次通过测试,系统恢复稳定。“按常规开发流程,这样的任务量至少需要一周,但凭借团队的协作与韧性,我们在一夜之间创造奇迹。”黄旭珍感慨道。
在为期两周的驻场调试中,团队累计解决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技术问题。经过这场高强度的实战考验,磁驱柔性传输系统的器件可靠性、算法成熟度实现跃升,交付成果也令人振奋:客户产线总长由18米缩短至约8米,布局更为紧凑高效;系统最高运行速度达到5米/秒,远超传统传输方式的1米/秒;生产节拍显著加快,每小时零部件产量提升20%。
产业征程
如今,迅传智能正以技术先锋之姿,迈向产业化战场。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环形线、接驳线、环形侧挂线等磁驱柔性传输产品,并逐步导入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生产线,应用覆盖半导体、生物医药、3C电子、智慧物流等高精尖制造领域。
回想2020年,磁驱传输柔性技术还是“图纸上的革命”。五年后的今天,国内已出现十几家竞争对手,但具备完全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占少数。“我们正是其中之一,公司从底层算法到系统集成全部自主可控,所以我们不畏竞争。”黄旭珍语气笃定。
价格的变化,折射出行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破局之路。曾经海外巨头掌握绝对定价权,一米导轨售价超十万元,如今市场价格降至两万元左右,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
黄旭珍透露,公司当前的发展重点已全面转向市场开拓与规模化应用,中国工业的发展节奏与国外截然不同,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内一款车型从设计到量产仅需数月,而国外同类项目通常耗时一两年。
这种高速迭代的产业节奏,倒逼设备供应商不断突破能力边界。客户往往期望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产线的搭建,这对公司供应链响应、生产组织与快速交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从人才梯队建设、供应链体系优化、项目管理升级等多个维度系统突破。
所幸的是,在产业化攻坚的关键时期,迅传智能迎来两股强劲的东风:2023年4月,公司获得深圳麦格米特电气集团的天使轮投资;近日,南京市创投集团也完成了对该公司的新一轮投资支持。
南京市创投集团未来天使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磁驱柔性传输系统在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迅传智能是南京在该领域的标杆企业。“产业资本、投资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有助于公司迅速补齐资源短板、有效导入优质客户、增强行业影响力。”在该负责人看来,国内传输线需求总量已踏入千亿级规模,考虑到传统皮带线、链板线仍占据主流,磁驱传输线具有广阔的渗透空间。迅传智能只要持续深耕市场、做透场景,极有机会在这一“小而美、精而尖”的赛道中占据领先位置。
“坚持走学术前沿与工业需求相结合的路线,做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是黄旭珍始终秉持的信念。在南京这片科教资源丰厚、产业底蕴坚实的土地上,迅传智能的成长历程堪称“产学研融合”的鲜活范本:高校的科研积累为其注入创新基因,产业的敏锐洞察为其指明方向,资本与政策的精准赋能为其提供持续动力。多方力量在此交汇共融,让这条从实验室出发的路愈行愈宽,终成通途。
来源:创投集团
审核:薛瑶
发布:尤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