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网!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庐山路248号金融城4号楼41、42层
电话:025-86596500

          025-86596550
备案号:
苏ICP备1903024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闻资讯

传播公司新闻,了解行业动态。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成立仅四年,集萃药康登陆科创板!背后的创新“鼠”性有多高?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2022年4月25日,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药康生物”;股票代码:688046)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敲钟上市!作为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的直投项目,集萃药康自2017年12月29日成立起就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在五年内迅速成为国内实验小鼠模型龙头企业,并顺利融资上市,而这与创始人高翔教授雄厚的“硬科技”背景脱不开联系。



  见证起步阶段,一手建立“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

       在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验领域中,小鼠为何如此重要?与其他动物相比,小鼠因基因组与人类高度同源,被用于模拟人类特定生理病理特征,还具有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等特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其在阐明生命机理规律、疾病诊断治疗及新药创制研发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90年代,高翔在美国获得发育生物学与解剖学专业博士的学位,并长期从事于生物科技领域的研发工作,他对于国外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发及产业拓展,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自2000年回国,高翔则几乎见证了国内小鼠模型研发领域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发展历程,而他自己本就是跨越这道研发门槛的开拓人之一。新世纪初,中国的实验动物模型研发领域刚刚起步,彼时高翔就职于南京大学,同时承接“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项目;2003年,高翔又创建了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2009年,为推动资源共享与利用,依托于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和南京市江北新区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高翔出任研究院院长,提供研发、生产、销售一站式的小鼠模型服务。

       深耕生物技术领域多年,高翔在致力于研发项目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的问题。2017年12月,响应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的号召,高翔从学研一端走进产业一线,创立了新型研发机构,集萃药康由此诞生,而他也开始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身份转变的历程。“我们创业,就是想把科研的成果转化落地,对接市场需求,回馈给社会。”谈到创业的初衷,高翔如实说道。



  应对“卡脖子”问题,打造全球最大小鼠品系库

       近年来,为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升级,国家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基因与生物技术”作为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领域之一,其中“基因技术”为未来产业。

       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新药研发促进新增需求,“卡脖子”环节也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其中就直接拉动了上游实验动物模型的需求。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和预测,到2030年,中国整体临床前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358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于实验小鼠临床前服务提供商的占比逐年增高,到2030年,其占比将增长至10.3%,约为37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           价格低、交付周期短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一直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大规模制备小鼠模型建设现货小鼠产品资源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大规模创制小鼠模型成为可能。高翔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小鼠模型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的团队之一,制作了国内首个基于胚胎干细胞重组技术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并在国内率先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小鼠模型制作。



  “基因敲除小鼠,就是把一些实验小鼠的某种基因敲掉,造成基因缺陷或者疾病,比如免疫缺陷、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阿尔兹海默症等,来验证相关药物的有效性。”高翔团队将该项目称为“斑点鼠计划”,并视为研发一大突破,“这个项目是在对小鼠基因组中可设计策略的所有蛋白编码和非编码基因逐一进行CKO/KO模型制作,最终形成小鼠全部基因型品系库,实现快速供鼠。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立足未来的计划。”

       作为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共建单位,集萃药康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小鼠品系库,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鼠品系总量突破2.2万例,覆盖肿瘤、代谢、免疫、发育、DNA及蛋白修饰等诸多热门领域,满足不同方向科研人员实验用鼠需求。同时,其数量超过了国外MMRRC、Jackson Lab、EMMA等小鼠品系资源库,资源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已成为全球核心的基因工程改造中心和小鼠疾病模型资源中心,一举改变这一科研领域进口模型“卡脖子”的现状。

  搭建优质人才团队,构筑强大的科创“护城河”

       可以说,在“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这个常年探讨的议题上,集萃药康展现了一个极其优秀的范本。能形成如此强大技术护城河的背后,除了创新实力,高翔在总结现阶段成果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人才”。

       有机构分析道,模式动物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人力密集行业,研发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联系密切,拥有充足的技术人才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产能扩张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参与研发和生产。

       以二十多年深厚的科研实力为积淀,集萃药康自然少不了一个强大稳定的核心团队做背书。在这个领域,人才较为稀缺,培养周期较长,因此人才梯队的搭建在高翔看来极其重要。

  “技术壁垒不仅仅是停留在‘有多少专利技术’的层面,还有人才的发挥,我相信这是集萃药康最大的护城河。”

  公司成立不到五年,从仅有5人的原始核心团队到800多人的公司规模,其中研发人员占比15%左右,集萃药康构筑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商业模式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闭环。目前,除了总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集萃药康在江苏常州、四川成都、广东佛山、北京大兴及上海张江建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辐射国内主要市场、快速响应区域客户需求,同时设有美国子公司及欧洲办事处以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资本平台“助跑”,冲刺科创“黄金赛道

       在集萃药康的超高速发展中,产业生态平台作为扶持者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

       作为南京重点打造的产业地标之一,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南京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24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左右,连续五年保持25%的发展增速,创新企业不断涌出。作为支持南京市技术创新的资本平台,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一直致力于关注这条“黄金赛道”,于2020年8月参与投资集萃药康B轮融资,同轮投资人为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参股基金南京创鼎铭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高瓴、红杉、摩根斯坦利、云锋等战略投资者,为其助力冲刺打了一针“强心剂”。

       南京市创投集团相关投资负责人表示,投资后,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与集萃药康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创新资源整合、人才引进,行业服务和市场开拓不断深入。同时,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和集萃药康正在共同探索“资本+创新”的合作模式,培育更多的产业链优秀团队及企业。对此,高翔表示:“在打造南京的创新氛围方面,南京市创投集团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及企业来宁创业,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对于搭建科创生态系统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

        通过募投项目的“助跑”,集萃药康推出了更多颠覆性模型产品。随着药筛鼠计划、无菌鼠及悉生鼠计划、人源化模型等创新产品的相继研发,新一代动物模型的标准被重新定义。高翔表示,“每一个产品出来都等同于塑造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从长远角度布局,集萃药康还启动了“真实世界小鼠”计划,致力于开发一种既存在多样性、又可以很好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小鼠,不局限在提供实验小鼠,而是创造出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小鼠模型,这也是集萃药康的战略目标。
2022-04-25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与资本珠联璧合,艾津集团驶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农药是一个小产业,但是在国计民生中却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江苏艾津作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艾津集团”)专注农药制剂已近20年,矢志成为绿色农药制剂制造和服务的领跑企业。二十年磨一剑,艾津集团的专注终被资本认可,并将在资本的全方位赋能下,厚积薄发,为“一带一路”增添更多绿色动能。



  专注农药制剂近20年,在“一带一路”播撒绿色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两年后,适逢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改制,在该所工作约20年的张申伟联合几个同事选择了下海创业。当时,5个人筹集了50万元,创立了南京艾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是艾津集团子公司)。



  “农药应该是保障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投入品。”张申伟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每年因农药的科学使用而减少的粮食损失,至少能够满足3亿人的口粮。

  从产业链来看,农药可分为原药、制剂两个环节,其中农药原药是农药的有效成分,由各类农药中间体及基础化工产品经化学合成或者其他技术所制备,但无法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制剂是在原药的基础上,加上分散剂和助溶剂等辅料,经研制、复配、加工、生产出制剂产品,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

  原药和制剂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面对当时的创业环境,张申伟带领的团队选择了做制剂,因为做制剂可能相对来说投入少,更容易成功。

  做制剂的战略定位确定后,艾津坚持了近20年,公司的市场地位稳步提升。从全国农药行业制剂销售排名看,2020年艾津集团排名第12位,2021年升至第8位。

  “做制剂一开始的投入并不是很高,但是真正把它做好其实很难。因为面向消费端,真正能够让消费者认同,工作实际上是很难做的,这个过程很长,‘润物细无声’。”张申伟说,“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共同成长,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艾津集团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剂型研发中心致力于绿色、环保、智能缓释化农药研究,目前拥有一支成熟、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13项发明专利,还和一些大学、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在产品质量方面,直接对标跨国公司。



  由于产品质量达到了跨国公司的水平,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加上综合成本也有优势,艾津集团的产品遍布中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品外销占比约七成。

  产品体现出它应有的功能还不够,艾津集团还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立志成为绿色农药制剂制造和服务的领跑企业。公司按绿色植保的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配方的研究、应用环境的试验。既要保证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关键还要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也是安全的。艾津成立至今,从来没有因为环保问题受到处罚。

  “我们本身做农药制剂,但我们对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去做,拔高一个层次要求自己。”张申伟称。

  资本全方位赋能,助企业在变局中赢先机

  以“帮助全球农业增产增收提升世界人民生活品质”为使命的艾津集团,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公司并未止步。

  我国农药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农药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虽然我国农药总体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行业集中度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压力加大,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药行业原药其实已率先分化、集中度提升,比较好的原药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强、发展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农药制剂企业目前多达1000多家,分化稍微滞后一些,但行业走向分化、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也是必然的。在行业分化的过程中,对处于产业链中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么成长起来,要么被淘汰或被兼并。

  在此背景下,已专注农药制剂近20年的艾津集团决心尽快地成长起来,这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资本。2021年,艾津集团引入了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资本方。

  “得到政府引导基金的关心和投入,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南京营商环境是温暖的,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整个团队二次创业的信心。”张申伟表示,除了资金上的帮助,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不断给公司赋能,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众所周知,中小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在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正式入股前,艾津集团总体上银行授信额度不高,产能扩张因此受限。由于疫情影响,海运运费持续“高烧”,加上汇率波动,艾津集团整体资金相对紧张。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接触艾津集团后,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就已有银行提升了对艾津集团的授信额度。签订协议后,又有银行以投贷联动的思路提升了艾津集团的授信额度。据悉,3家银行对艾津集团的授信额度合计提升了约1.4亿元。这些资金有助于解决艾津集团未来几年的资金需求,便于企业加强研发、扩充产能,甚至为可能的并购准备了“弹药”。

  除了大幅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的赋能还体现在企业合规进一步升级。“我们尽调耗费了比较长的时间,发现艾津集团整体上是比较规范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入股后,艾津集团的合规要求进一步提升,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也派驻董事,辅助企业合规化运营,为登陆资本市场提前做规范。

  此外,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还帮艾津集团对接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的子基金和产业基金,比如新希望旗下的厚新健投基金以及省农垦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以外的产业助力。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还加强艾津集团与其他已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比如协助企业与拓攻无人机关于植保应用做联合研发;与轩凯生物做植物营养剂的海外市场开拓等。

  如今的艾津集团,主营业务包括绿色植保产品研发、制造、国内外贸易销售,以及艾津稻园高端稻米、绿色农业技术和有害生物防治等服务。2021年,艾津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2亿元,团队超400人。

  未来,农药行业的市场需求仍将稳健增长。一方面,农药可以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农业比重大的国家也将成为农药出口增长的地区。而有了资本加持赋能后,专注农业科技近20年的艾津集团,必将加快发展步伐,为“一带一路”增添更多绿色动能。
2022-04-20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容测检测沈学其: 没有EMC,就没有智能驾驶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2020年,因“EMC电磁兼容性测试值偏高”等问题,一家大型车企召回部分汽车。电磁兼容性对于汽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加速渗透、智能驾驶成为趋势的时代背景下,EMC测试愈发重要。“没有EMC,就没有智能驾驶。”南京容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容测检测”)创始人、电磁兼容专家沈学其说。



  专注,所以领先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会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的特性,主要包括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超过一定限值、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两个方面。EMC检测主要是评价系统或设备电磁兼容性水平,所有用电设备都需要EMC检测。

  汽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汽车行驶到任何地方都不能干扰其他设施,也不能被其他设施干扰。显然,汽车对EMC的要求更高,需要严格的EMC检测,检测合格才能销售,这是国家强制要求。

  沈学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电磁兼容,那时全中国研究电磁兼容的人可能都不到100人,他后来成为业内公认的电磁兼容专家,参与起草数项国家标准。2004年,沈学其创立南京容向测试设备有限公司,2014年又创立了容测检测,目前,前者是容测检测100%控股的子公司。容测检测在南京设立的电磁兼容检测和认证实验室,是被美国福特汽车、中国宇通客车、南京金龙、上汽通用五菱等车厂认可的EMC认证实验室,也是2021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优秀服务机构。

  容测检测的发展,需要车厂的认可。然而因为容测检测是纯民营企业,有的车厂对此存有疑虑,在此背景下,容测检测引入了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国资背景的股东。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入股,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起到了背书的作用。”沈学其说,此外,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也促进了公司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利于迈向上市之路。

  “其实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都需要电磁兼容设计和检测,但是,目前中国很多企业不重视这个,企业对这方面不太清楚。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了很多高科技企业,后续也许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毕竟,我们在电磁兼容行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沈学其说。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王树立介绍说,容测检测专注于汽车及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方向,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一方面,公司自主开发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电驱总成和氢燃料电池等产品的电磁兼容检测设备,先后为比亚迪、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宇通等车企提供了覆盖整车和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另一方面,公司拥有汽车整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EMC检测能力,是福特、宇通等先进车企的认可实验室。

  厚积薄发,站上风口

  去年11月,在第十九届广州车展上,智能化、电气化成为车展一大亮点,这只是一个缩影。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发展愿景,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以及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EMC测试和装备需求将迅速增加。

  燃油车EMC检测一般就测三项指标,电动汽车就要测充电端口、电机、电池等,检测增加很多。而智能驾驶汽车仅传感器就有几十个,测试工作量非常大。

  “没有EMC,就没有智能驾驶。这个车如果过不了EMC,根本就别谈智能驾驶。”沈学其坚定地说。

  沈学其介绍说,一个燃油车车型的零部件加整车的EMC测试费用大约在2000万元,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池包是大功率的东西,如果电磁兼容设计不到位,容易对外产生很强的干扰,还会干扰车辆内部其他电子设备,所以测试要求就更多,零部件加整车的EMC测试费用在3000万元左右,而智能驾驶汽车全部测试完估计会高达5000万元以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200个新车型。

  去年7月,容测检测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实验室认可“复评+扩项+变更”评审,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汽车整车完整电磁兼容检测能力的CNAS认可的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

  此次评审涉及汽车、电动汽车充电桩、机载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机器人、医疗、消防、集成电路、屏蔽电缆和屏蔽材料、零部件电波暗室等多个专业领域的29大类检测对象的电磁兼容检测和电气检测能力。新增了10m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混响室法、汽车高压零部件ISO7637-4、三相谐波闪烁、三相电压跌落抗扰度、信号线浪涌抗扰度、阻尼振荡波抗扰度、屏蔽电缆三同轴法、管中管法、线注入法、混波室法、屏蔽材料嵌套混波室法、集成电路等测试项目。



汽车整车混响室

  容测检测业务包括EMC设计、检测、认证、咨询以及EMC实验室规划、建设、维护,当前,公司聚焦的行业是汽车整车及汽车电子零部件。国内车企和国外的先进车企,在EMC的认识和理解上差别很大。容测检测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被国际车厂认可的实验室之一,公司目前的竞争对手基本上是国际检测巨头。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突破核心技术、设备、材料等“卡脖子”领域。而容测检测是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此外,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容测检测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研发投入占收入近20%。

  持续专注于电磁兼容方向,厚积薄发的容测检测已站上了最强风口!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王树立表示,“我们认为容测检测在EMC领域具有极强的稀缺性,同时受益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大趋势,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EMC系统解决方案和检测服务提供商,未来发展可期。我们相信容测检测将快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助力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2022-04-13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威凯尔驶入发展快车道,创新药“守得云开见月明”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我们创业的初衷,就是做创新药研发,给病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只要能解决患者的痛苦、能满足临床的部分需求,我们就觉得有意义。”江苏威凯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威凯尔”)联合创始人兼CEO龚彦春博士说。

  威凯尔此前获得由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机构的战略投资,让原本就非常优秀的研发能力如虎添翼。“我们相信威凯尔将快速成长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助力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医药投资团队负责人闫鹏安说。



  偶然创业,蛰伏期过后开始爆发

  2010年,龚彦春刚从法国回来,当时也快博士毕业了,到底应该去什么地方工作、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实他也有过一些想法和纠结。

  那时发展最好的,比如上海有很多头部的CRO公司(CRO指合同研发服务,是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海外大型药企在上海也有研发中心,所以当时他也考虑过去上海工作。

  “但是,想一想自己作为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还是想去亲自做药物研发,能够把一个药物做上市。”龚彦春回首往事,仍激情澎湃。

  于是,2010年8月,由中国药科大学孙宏斌教授牵头,8位创始人携手在南京市浦口区成立了威凯尔,第二年,抗血小板新药维卡格雷项目启动。

  然而,大家对于创业的种种困难预估严重不足。在龚彦春创业最初的几年,并没有太多的风投机构与资金进入创新药行业,因为创新药风险比较大,大家还是更多关注于仿制药。团队找了几家大型药企洽谈创新药维卡格雷合作最终都没有下文。因此,创业的头几年,威凯尔受到资金的各种限制,影响了创新药研发节奏,通过技术平台对外提供CRO/CDMO服务也只能勉强维持公司的运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威凯尔依然完成了里程碑式的成果,2014年2月,维卡格雷提交临床申请。

  2015年3月,公司极度困难之际,威凯尔获得亚泰集团1.5亿元战略投资,资金可以支持公司三年的创新药研发支出,解决了公司燃眉之急。

  更幸运的是,创新药行业转折点出现了。

  2015年,是名副其实的医药政策年,当年7月发生了震动整个行业的722事件,随后由国务院、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出台的医药政策密集落地,其中主要包括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药品审评、医疗保险制度等多项政策,中国医药行业强力洗牌。中国创新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药行业转折点终于来了!

  此后几年,威凯尔维卡格雷国内Ⅰ期临床、II期临床先后完成,但随着资金的快速消耗,Ⅲ期临床所需的更大资金缺口摆在团队面前,同时后续的创新药梯队研发也面临资金中断的风险,对外的CRO/CDMO服务也受限于工厂和资金,发展严重受阻,团队处于极度煎熬的状态。

  “竹子用数年时间生长,竹芽只能长3厘米,而且这3厘米还是深埋于土下,可是一旦破土而出,便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半个月时间就能长到15米。”

  威凯尔的成长史,像极了竹子,前十年的痛苦与磨练造就了团队强大的内心,也储备了足够多的力量,一切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2020年年底,在公司完成架构调整后,崭新的局面打开,专业投资人和资金开始涌入,公司抗肿瘤新药VC004项目I期临床在那时完成了启动,次年3月美国FDA允许维卡格雷按505(B)2路径开展临床试验,7月维卡各雷III期临床配套实验在吉大医启动,8月第三个创新药VC005项目I期临床也获得CDE的临床默示许可即将启动,9月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全新的药物研发中心完成验收工作即将正式投入使用。

  快速发展的威凯尔倍受投资机构青睐,去年2月,威凯尔完成2亿元A轮融资,由国投招商领投,南京峰岭跟投。时隔4个月后,公司再获亿元战略投资,由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新工产投、仁璞创投联合投资。

  创投加持,创新药新贵如虎添翼

  威凯尔为何被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相中?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医药投资团队负责人闫鹏安表示:“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地标产业之一,南京创新投资集团找准找实产业强链补链的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股权投资不断提升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和标识度。威凯尔拥有执行力强的研发团队、平台化的研发体系、多元化的研发管线、持续的创新药研发推进的能力,并且具备药物全产业链配套服务。公司各项业务处于行业的上升通道,未来发展可期。我们相信威凯尔将快速成长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助力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

  威凯尔十分注重研发,公司八成以上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历(含)员工占40%以上,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加。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的生物医药团队非常专业,尽调过程细致准确,帮助我们梳理了很多问题,给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决策流程也非常快。”龚彦春说,资金进来后,能支持公司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比如说,创新药在获得资金以后,能够快速地推进关键的维卡格雷Ⅲ期等系列创新药临床试验,同时,对外的CRO/CDMO服务获得资金以后,也会加速对自有工厂的并购与建设速度,能够让公司的CRO/CDMO服务板块更完整、更完善。

  威凯尔生于南京、长于南京,南京不遗余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其实现在我们圈子里面,对南京的整个投资环境是非常认可的,我知道很多我们上海的同行,也在陆陆续续地把研发中心建在南京、建在江北新区、建在生物医药谷。”龚彦春说,市里、区里对公司和对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力度非常大,包括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停工也没有停产,这对我们这种创新公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旦停工停产,我们的创新药关键临床推进的速度、包括我们的药物早期研发速度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威凯尔培养和吸引了众多专业人才,公司有4位博士是南京市双创计划获得者,其中包括3位双创博士和1位双创人才。龚彦春说:“我们相信南京市和江北新区的投资环境是非常好的,也是比较适合创新企业落户和发展的一个地方。”

  “除了资金方面的帮助,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对于公司的定位、发展方向及策略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提及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龚彦春充满感激地说。

  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又遇到了创新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本地创投机构的全方位扶持,龚彦春带领的团队离创新药上市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2022-04-08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周子未来: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缔造者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不需要养猪就可以吃到猪肉,是真的吗?

  十年磨一剑,打破国外垄断

  1931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FiftyYearsHence》(五十年后)中提到:“我们不应为了吃鸡胸肉或鸡翅而养一整只鸡,而应该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这些组织”,这是世界首次提出培养肉的概念。

  80多年后,丘吉尔的这番畅想终于逐渐变为现实。2013年,MarkPost教授在荷兰首次研发出可以食用的培养肉。当时,中国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努力,终于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在2009年,我国肉品加工学术带头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开始细胞培养肉方向的研究。在2019年11月18日,团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从而打破了国外培养肉生产技术的垄断。基于此成果,团队创立了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周子未来”)。



  周子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EO丁世杰博士,是研发团队的核心人员,同时也是全球细胞培养肉领域的第一位博士,师从国际细胞培养肉第一人MarkPost教授和中国细胞培养肉第一人我国肉品加工学术带头人周光宏教授。



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

  “周子未来作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的缔造者,在技术上不断攻坚克难,一直处于中国领先水平。细胞培养肉技术的进步,对于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丁世杰博士说。



我国首次细胞培养肉试吃仪式-图为丁世杰博士在试吃

  建立新型肉类生产方式,更环保更健康

  周子未来打破国外垄断,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对环境更加友好。

  近年来,我国肉类消费量迅猛增长,但人均肉类消费目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约为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七成,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随着肉类消费的增长,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依靠传统动物养殖方式获取肉类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养殖方式在淡水资源占用、土地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上,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同时不利于动物福利,并且存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怎样解决或缓解这个矛盾?

  细胞培养肉是指用畜禽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生产出来的肉类,它不需要经过动物养殖,直接用细胞培养而来。细胞培养肉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未来食品生产技术。

  据测算,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培养肉可以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



  传统肉类生产周期长达9个月,而细胞培养肉只需要3周左右,并且全程工业化生产,肉品质量可控,出品过程中需经过层层肉类安全检测,减少了环境污染、动物瘟疫等传统畜牧业面临的难题。同时,传统肉类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动物使用大量抗生素的情况,细胞培养肉可以减少此类问题,保证肉品的安全健康。



  除了更环保、更健康,细胞培养肉的生产仅需要从动物身上提取少量细胞,在工厂中产业化生产肉类,因而可以降低动物的饲养密度,减少屠宰,有利于动物福利。

  资本入局,产业化加速

  与传统肉类相比,细胞培养肉有望改进当前肉类生产体系,在减少人畜共患病爆发、提高食品安全、缓解未来粮食资源短缺及维护动物福利等方面优势尽显,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产业市场,细胞培养肉已成为当前热点。欧美国家纷纷启动相关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细胞培养肉的发展。

  我国政策层面亦明确支持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在前沿与交叉融合技术方面,将重点发展包含“细胞培养肉”在内的未来食品制造。

  既然如此,细胞培养肉如何能尽快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这其中,资本的助力不可或缺。

  2019年12月,周子未来在南京成立,一年后获得了天使轮融资。2021年10月,周子未来完成A轮融资,共计获得7000万元投资,投资方包括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总监闫鹏安表示:周子未来是国内最早研究细胞肉的团队,有很好的学术领先地位及先发优势。团队建立了一套细胞培养肉的体外生产方法,为我国细胞培养肉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比于动物肉,细胞培养肉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代表着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周子未来将会快速成长,引领中国替代蛋白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的支持和引荐下,相关公司上下游产业互相联动,资源互为支撑,达成了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也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公信力背书,这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公司非常荣幸与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携手,相信我们将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推动未来食品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丁世杰博士表示。



  目前,周子未来在高纯度种子细胞提取和维持、低成本无血清培养基生产、细胞悬浮放大生产以及产品研发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公司已申请多项专利,并且持续聚焦研发。在今年,公司将着力于小试、中试生产线建设,争取两年内实现产品上市。
2022-03-30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 先声诊断:用精准医疗帮助每个人
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投实录
摘要:
  自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的概念迅速席卷全球。精准医疗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等交叉学科技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诊疗。

  以肿瘤领域为例,在精准医疗技术出现之前,患者从药物中获益的比例大约只有20%。而随着靶向治疗药物、基因检测技术和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肿瘤精准医疗有望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患者临床获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依托于此,我国精准医疗行业正快速发展,且在细分领域有望实现全球领先。



  从标准化到精准化

  基因检测技术是精准医疗的底层基础。自2001年以来,随着高通量测序(NGS)技术的创新发展,单位人类基因组DNA测序成本已降低至十万分之一。首次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耗时13年,而现在最快只需要不到20个小时便可以完成。

  精准医疗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之基因检测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实现早期筛查、伴随诊断、精准用药、预后监测等多场景的全面覆盖。

  先声诊断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中国唯一具备大型药企背景的诊断企业,先声诊断在研发、品牌、学术推广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源于先声药业严谨的药物开发传统,先声诊断更加理解如何真正满足临床需求,能够为医务工作者、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先声诊断也由此成为中国精准医疗诊疗一体化模式的开创者。

  所谓精准医疗,不但要根据传统的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分类,还要在分子层面找到最适合的药物或治疗手段,实现个体化诊疗。过去,很多治疗方案相对来说比较粗糙、不够精确,针对同一类疾病的患者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而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治疗方案往往存在差别。帮助医务工作者、医疗机构和患者发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案,正是先声诊断所关注的。

  “我们的使命是用精准医疗帮助每个人。”先声诊断董事长、CEO任用说,“以肿瘤领域为例,当有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结合精准医疗技术在不同癌种、不同场景下的高效应用,每位患者就有机会选择到更匹配、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这是精准医疗行业的意义所在,也是先声诊断设立的初衷。”



  精准背后是创新驱动

  想要更匹配、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精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艰苦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依托于“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声诊断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成立至今保持了相当高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40%,研发累计投入已近4亿元。公司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间科研合作项目1项、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拥有一支超过200人的跨专业研发科研团队,为未来的长期领先夯实创新基础。



  在持续的技术创新基础上,成立短短五年来,先声诊断不仅在肿瘤相关领域进行了多应用场景的全面布局,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药物基因组等多个领域,也齐头并进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分子诊断行业罕见的跨领域龙头。

  以感染领域为例,未知病原感染所引发的重症患者,明确诊断的时间每延误一小时死亡率就会上升约6%,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快速、精准的检测,对临床的意义重大。“过去可能要花2-3天才能拿到未知病原检测的结果,并且有很大概率检测不出有意义的结果。而目前,我们的最短报告周期只需要6小时,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毋庸置疑,这对于临床、对于患者的意义重大。”谈及在感染领域的布局,任用这样说。

  创投加持,发展加速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是南京市“八大产业链”之一。起步于南京,先声诊断目前已拥有完善的创新产品管线,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能够提供精准医疗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受到专业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2021年6月,先声诊断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总监闫鹏安表示:“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是南京重点打造的地标产业和‘八大产业链’主攻方向之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先声诊断在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药物基因组学等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创新产品管线,包括NGS领域中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泛癌种伴随诊断产品SimcereDxOnco500。先声诊断这样的精准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新药研发、医疗服务等环节都会产生许多协同,促进全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入股先声诊断,代表了南京市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为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之一,先声诊断也全面受惠于南京营商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对政策的深入解读,还是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以及全面赋能的投后服务,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都为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任用表示。



  “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不同疾病领域,理解在分子诊疗时代临床需求的变化,以及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案,从全新的、更精准、更全面、更快捷、更可及的维度去改变临床治疗、临床研究的现状,从而更真实地实现我们的使命——用精准医疗帮助每个人。”任用说。
2022-03-23
上一页
1

新闻资讯